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国天气网>内蒙古 > 首页

小雪时节如何食补

【字体:   2014-09-16 15:22:17   来源: 中国天气网内蒙古站

  古人认为冬天的这三个月,人的精力和阳气都要“紧闭坚藏”,是生机潜伏的季节,水结冰、大地也变得坚硬无比,人们不要干扰阳气的固守,应该早睡晚起适应冬季的特点。

  还要注意人体阳气的潜藏和收敛,比如不要让身体过度出汗,注意保暖等。如果违反了这个道理,肾就有可能受伤,到了春天,人就有可能患上痿厥病症(手脚发凉、软弱无力等症),下一年人体的养护就变得困难了。

  饮食养生俗语说“冬季进补,开春打虎”。冬季是一年四季当中最应该补养的季节,在这个时期为身体加更多的“油”,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在冬季万物潜藏,人体的阴精、阳气也趋于潜藏,此时补益阴精、阳气,易于吸收而藏于体内,从而使体质得到特别的增强,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

  但是不要一说进补就想到补药,在冬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该用好日常饮食达到身体补益的效果,比如五谷、五果、五蔬、五畜等,一日三餐的慢补更为有用。

  少辛多酸

  秋季的重点是“少辛多酸”,到了冬季重点还是这个重点。

  冬季是一个收敛的季节,因此所有生发的食物最好少吃,尤其是辛辣,如辣椒、胡椒、花椒等,容易引起皮肤干燥缺水。不过冬季适当吃酸性食物却很有益处。因为冬天是心血管病的高发时期,酸性食物能软化血管,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

  同时酸性食物还可以美容养颜,爱美的女性更应该多吃,酸性食物包含了大量的维生素C,比如苹果或者橘子,还可以帮助人体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

  肥甘厚味

  到了冬季人体的消化机能比春季、夏季、秋季都为活跃,胃液分泌增多,酸度增强,食量增大,这反映了冬季机体对热能需要的增加。当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要维持体温平衡,就必须增加体内的代谢率,即增加对食物的需要量,特别是增加对脂肪性食物的摄入,摄食食量的脂肪有较好的抗寒耐冻作用,但不宜过多,以防止高血压和高血脂的情况出现。

  老年人不宜吃太多的厚味食物,但可以增加优质蛋白的比重,比如鸡蛋、豆腐或者各种海产品等,不仅便于消化,而且富含必需氨基酸,营养价值较高,也可以增强抵抗力。

  小雪之后比较适合食用热力较大的食物,比如牛肉、鸡肉、龟肉、羊肉、虾肉等;蔬菜有黄豆、蚕豆、胡萝卜、葱、蒜、韭菜、荠菜、油菜、香菜等;

  水果有栗子、杏脯、橙子、柚子等,红糖、糯米、羊奶、松子也是不错的冬季食品。

  忌吃燥热

  冬季寒冷,人们喜欢吃温热的食物以抵御严寒。

  比如,我国北方冬季爱吃羊肉,南方冬季爱吃甲鱼,都属于温补的食物。但是并不是热性的食物都适合在小雪季节食用,燥热的东西吃多了容易上火,甚至产生热性的疾病。

  所以从小雪开始可以多吃羊肉、甲鱼、海参等,但不要过多食用燥热的食物,比如过度煎炸、烘烤的食物,太多辣椒、胡椒、花椒的食物,烈性白酒。太多的盐在冬季吃了也对身体不好,咸味入肾,可导致肾水更寒,有扰心阳,所以冬季应该少吃盐为妙,以免“雪上加霜”,损伤人体的阳气,尤其是高血压的人更要少吃。

  适当吃一些凉性食材

  冬季是一年四季中最容易“上火”的季节,因为人们穿得厚、住得暖、活动少,于是造成体内积热,不能适时散发;另外一方面则是由于冬天吃了过多的热性食物,很容易导致肺火旺盛。

  小雪时节饮食如何调理

  其实在冬季对肠胃健康的人来说,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一些“凉”性的食物,这样可以帮助身体“降火”,也可以提高身体对寒冷的抵御能力。

  在冬季可以选择的凉性食物有:萝卜、莲子、松花蛋等。

  很多人喜欢炖牛肉,不妨在其中加点萝卜,因为萝卜味辛甘、性平,有下气消积化痰的功效,它和牛肉“温燥”可以调剂平衡,不仅补气,还能消食,是不错的冬季食材。

  早睡迟起

  冬季阳气潜藏,阴气活跃,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所有的生物都养精蓄锐起来。人体在冬季也不要随意扰动自身的阳气,破坏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因此在冬季早睡迟起就显得很重要了,早睡可以养护人体的阳气,迟起能护卫人体的阴气。

  迟起并不意味着赖床不起,意思是说要以太阳升起的时间作为尺度,来决定自身起床的时间。《寿亲养老新书》中说:“唯早眠晚起,以避霜威”,也说出了早睡迟起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要注意人体的保暖。冬季天气寒冷,早早睡觉和稍晚的起床都可以让人体保护好自己的“气息”,免受风霜侵害。冬季就是一个守藏调养的季节,有效的休息是这个季节的重点。

作者: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内蒙古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