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国天气网>内蒙古 > 首页 > 天气要闻

哈民遗址公园

【字体:   2018-11-29 14:51:20   来源: 中国天气网内蒙古站

  哈民忙哈聚落

  在转瞬间废弃了、消失了

  留给人们诸多谜团……

  聚落的房址为什么大小相差悬殊? 为什么玉器多集中在少数几座房址内出现? 墓葬中为什么没有随葬品? 聚落的作坊、烧窑区在哪里? 祭祀区在哪里?聚落有没有专门的墓地,它们在什么位置等等。而人们最关心、最关注的是,聚落里的人是否集体毁灭?如果没有,那么这些侥幸逃过劫难的人后来又去了哪里?

  如果您也好奇

  那么欢迎来到哈民遗址

  让我们一起探索千年未解之谜

1.jpg

  哈民遗址公园内都有啥?

  内蒙古哈民史前遗址公园是集遗址保护、文物展示、考古体验、文化旅游、生态保护“五位一体”的遗址公园。保护遗址区34.5万平方米,其中核心区17万平方米,在遗址核心区规划建设了“五区、一广场”。“五区”即遗址保护区、史前再现区、文物陈列区、神坛祭祀区、研究管理区。“一广场”即遗址文化广场。

  遗址展示馆

2.jpg

  史前文化博物馆

3.jpg

  哈民遗址公园出土了啥?

  内蒙古哈民考古遗址公园距今5500年至5000年,已探明的核心区面积17万平方米。2010年开始发掘,已发掘820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81座、灰坑61座、墓葬14座,出土石器、玉器、陶器、骨器、蚌器等文物2500多件,出土碳化的黍、粟、大籽蒿、大麻等植物种子80多万粒。

  房址:清理房址中,有7座房址因火烧后较好的保存了房屋顶部木质结构痕迹,经过痕迹清理出木质结构由柱、椽等组成,基本展示了房屋顶部的初始形貌。

  陶器:遗址内出土的遗物以陶器为主,主要有筒形罐、壶、钵、盆。陶质绝大多数为沙质陶,还有少量的泥质陶,纹饰以“麻点纹”和素面为主,有极少量的“之”字纹和“人”字纹。本遗址大量出土的“麻点纹”陶器,在过去发现较少,是一批比较新的材料,为考古学家深入了解此类遗存的确切年代、分布范围及整体面貌提供了重要依据。

  石器、玉器、蚌器:遗址发现的石器多为石质工具,制法以琢制和磨制为主,器类有磨盘、魔棒、斧、杵等。玉器仅见于个别房址内,有壁、环、坠饰等。蚌器,主要是生产工具和装饰品,器形有锥、针、匕及坠饰等。

  植物遗存:出土各种植物种子816342粒,其中农作物遗存有大籽蒿、粟、黍和大麻四种,其他非农作物植物遗存有藜科的藜属,禾本科的狗尾草属、野稷和马唐等植物种子。在植物遗存中黍,即糜子,俗称蒙古米,占出土植物数量的86.6%,蒙古族人的主食炒米就是由糜子米炒熟后碾去外壳而得的米粒。大籽蒿、藜,狗尾草,均可入药,有消炎止痛、清热解毒、祛风、消肿等作用。这些出土的非农作物植物是否是当时人们用做药用,这种认识还需要今后科学技术手段在考古发掘和遗物分析中运用来证实。但可追寻到蒙古民族饮食、用药的根源。

  哈民遗址有哪些奇观?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黄河、长江、辽河流域是三大源头,哈民遗址是西辽河流域中华文明发源地的代表性遗址,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旅游开发价值,可以概括为“中华三大史前奇观、一大改变”。

  第一大奇观:中国考古工作中首次在北纬43度以北地区发展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出土文物之丰富、遗迹现象之震撼,在世界的史前考古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第二大奇观:遗址内发现了十几座保存较为完整的木质房屋构架遗迹,再现了新石器时代半地穴式房屋形态和建造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史前聚落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

  第三大奇观:房址内发现了大量凌乱堆弃的非正常死亡人类遗骸,特别是其中一座仅十八平方米的房址内就发现了97具人骨遗骸,将史前那个重大灾难事件原生态的展现在了世人面前,令人触目惊心,堪称中国史前之最。哈民遗址在哪里?

  内蒙古哈民遗址公园位于通辽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镇东南30公里,国道111线东侧15公里,西南距通辽市50公里处。

  延伸阅读

  哈民考古遗址公园于2016年8月19日开园,2017年7月1日正式对外售票,年接待游客10万人。

  2011年度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14年被自治区文物局评为“第五批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自治区文物局评为“首批十大考古遗址公园”

4.jpg

编辑: 田艳芳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内蒙古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